发表于 2018-03-02 10:40
对于产品经理来说,做出一个不错的产品只算第一步,让产品被更多的人用起来才是更关键的第二步。用户用起来需要通过运营来实现,因此,PM需要培养运营思维,那什么是运营思维呢?简单说,运营思维是能利用产品功能特点,设计并组合出围绕产品的优化方案,包括为产品导入新用户、用户在产品内的留存和活跃。
一、运营思维:可运营性
具备运营思维的PM在设计产品时会有意识的考虑产品的可运营性。比如:滴滴等出行类产品,通过地图展示附近有多少车辆,车辆会以一个汽车图标显示在地图上,根据具体的运营场景来灵活调整地图上车辆的图标;到了雨季,地图上的车辆图标都变成了船,这样做的目的是让“冰冷”的产品功能更具个性化,让用户体验到除了功能之外的氛围。
具备运营思维的产品经理,通过建立自己的核心差异点,同时选准运营切入点,让产品真正“活”起来并占领用户心智。关于运营切入点,我们以早期的Facebook为例。
Facebook初期是在校园内流行的,当时纯粹只是一个评选校园女生谁好看的游戏。通过这一简单认知的植入,让用户对产品形成差异价值的认可,后来逐渐扩展到其他的校园,而且用户在上面开始关注其他的用户发布的内容,用户之间开始建立起更丰富的关系,单个用户发布的内容越来越多,用户之间的互动也逐渐增多,这些产生的关系和互动使用户的离开成本越来越高,用户就会感觉到产品给自己带来的价值。
二、运营思维:让产品变得“好玩”
运营思维是让产品变得“好玩”,让用户能得到超出预期的体验,是寻找差异化的过程。比如:在抖音上非常好玩的一段经典广告歌词就是“看前面的帅哥,健康帅气!看帅哥的发型,清新有形!飘影定型啫喱水,有飘影,更自信!”一度引发网友的纷纷模仿。
所以,产品功能做得不错,并不能让产品被更多人用起来,关键还是看通过什么方式、营造什么样的产品氛围来让用户使用产品。
三、运营思维:以内容型产品为例
我们以内容型产品的运营为例来说明:如何设计才能让运营效果最大化?首先,内容型产品的运营可概括为以下7方面:
1、挖掘:内容型产品首先要有内容,有亮点,蹭热度;
2、造星:内容是内容生产者提供的,圈住优质内容提供者,才能保证内容质量;
3、精准推荐:运营也要了解用户,什么时间看?怎么看?在哪看?看什么?准确把握用户习惯将会一击命中,事半功倍;
4、渠道:内容分发很重要,找好渠道将优质内容分发出去,实现引流的目的
5、互动:引来的用户要留得住,重点要靠产品,好产品才能留住人。同时,也要在产品中添加粘性元素,如社群、沟通通道、小活动等,让用户时不时想起你
6、盈利:盈利是最终目标,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,让用户、内容生产者、平台方都能从产品中获益;
7、情怀:不论是产品还是运营,最打动人的还是共情。
其中“挖掘”、“造星”、“精准推荐”、“盈利”是4个关键环节,下面我们深入剖析下产品经理如何发挥运营思维。
1、挖掘
“好内容”才是内容型产品最大的价值,运营人员常用的方式是“追热点”,“蹭热度”。内容是产品的核心,当用户看到某新闻后,可能希望看到更多相关消息,因此,产品需要为内容打标签,加入算法,让内容与内容之间建立关联性。
2、造星
人气第一的主播天佑,一曲喊麦《一人饮酒醉》爆红大江南北,这就是团队与头部用户在建立强关联后打造出来的平台明星,再由明星来制作内容,在丰厚利益的驱动下明星将更主动的提供更优质的内容,最终平台从中受益。
因此,产品中要增加权重功能,对于签约作者要有所倾斜,增加其更多曝光度,展示位置,就要有主播推荐、签约作家等醒目位置;为明星的作品提供配图、副标题、专题、评论、阅读量、打赏等功能,着力打造明星光环;要有等级、积分等进阶机制,让普通用户也有可能成为签约作者的可能,形成新陈代谢系统。
3、精准推荐
运营还要考虑用户的时间、地点、人物。用户看内容时往往是利用闲暇时间,主要时间集中在早上、中午、晚上:早上是一天的开始,人们更喜欢看轻松的、简单的、娱乐的;中午时间短, 可以看段子、短故事、短视频;晚上时间更放松更充裕,这个时间更适合学习,内容可以稍长、也可以有些深度。
4、盈利
盈利模式是产品发展的源动力,为了让优质内容提供者实现盈利(来自于用户的“供养”),不断产出更优质的内容,运营人员需要考虑如何让更多的用户付费,让更多用户高频率的付费?此时,产品经理可以开发一下功能:
打赏模式:为好内容打赏。比如:公众号。
会员:打包成会员拥有更多特权。
分佣:只要分享内容的用户,对方付费即可从总费用中获取一定比例的分成。
通过以上方式,产品能为优质用户提供收益,才是平台自身价值的最大体现,才会有更多的优质用户加入进来。
产品经理通过局部的业务流程深挖至整个产品的运营模式,明确自身的运营工作处于整个运营模式的哪一个环节,这也是对高阶产品运营者的要求。此时思考问题的方向不是单一的业务导向,而是由线到面地考虑对整个产品的影响,会涉及到到不同角色或组织之间的资源配置。通过自身业务流程的小处着眼,再配合成熟的产品大局观,找到更优的运营方案。